知识分子的春节困局与文明割裂
在那宁静而又充满烟火气的村庄里,春节的脚步总是带着浓浓的期盼与喜悦而来。然而,近年来,这个本该是阖家团圆、欢乐祥和的时刻,却隐隐透露出一些不寻常的气息。
你有没有发现,村里那些上过大学的人,无论是拥有博士头衔的学术精英,还是硕士或者本科毕业的青年才俊,过年回家时都显得异常安静。他们仿佛是这个热闹场景中的局外人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与周围的喧嚣格格不入。
年夜饭的圆桌上,本应是亲情洋溢、欢声笑语的时刻,却呈现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。大学生们默默地低头扒饭,手机屏幕的冷光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。他们的眼神游离,心思似乎早已飘向了远方。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归来的发小们,则是另一番景象。他们端着酒盅,满面春风,在屋子里穿梭往来,将那些陈年糗事说得绘声绘色,引得满屋哄笑。
这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春节图景,正如同一场无声的戏剧,在无数村庄悄然上演。教育,这本应是通往美好未来的阶梯,在为社会向上输送知识精英的同时,却也在故乡的土地上划出了一道道难以抚平的裂痕,挖掘出了一道道隐性的鸿沟。
我们不禁要问,文明,这个人类进步的象征,难道正在成为知识分子的枷锁吗?
曾经在演讲竞赛中口若悬河、侃侃而谈的大学生,面对大姑那一句“读这么多书有啥用”的质问,竟然瞬间失语。那一刻,他们的脑海中或许闪过无数的理论、观点和例证,试图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辩护。然而,面对大姑那简单而直接的质疑,那些华丽的言辞仿佛都被卡在了喉咙里,一个字也吐不出来。大姑的眼神中带着疑惑和不解,仿佛在说:“读了那么多年书,还不是一样回到这个小村子,能有什么出息?”大学生们试图解释知识的力量、教育的意义,但他们发现,在大姑那朴素的价值观面前,一切的解释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。
而在论文答辩时能够滔滔不绝、应对自如的硕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