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年来只闻其声,不识其面的各地会员们,但终于未能成行。之后,通过在京的某先生从中联络,我见到了途经我市的安迪先生,他成了我见到的第一位A.A.会员。由于已经在《中国A.A.建立十周年特刊》上看到过他的故事,感觉并不陌生。短暂的会面中,主要由我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我市现场会的情况。这位英国朋友注定将成为我永远的记忆。其后,加拿大籍的老会员白龙先生路过时参加了一次我们的现场会。这两位北京英文小组成员热情地将我市的情况反馈回北京,结果出乎我的意料,北京决定向我市捐赠一批会议用书。
7月初,某先生和他的助帮人——中国A.A.总服务理事会主席某先生将二十套A.A.书籍(《嗜酒者互诫协会》、《十二个步骤与十二个传统》、《日有所感》)和若干资料带到了我市。我与某先生从相识以来,一直在精神上互相支撑,真正相见,却在八个月之后。
两位刚一返京,我便得到医院通知,我市电视台准备录制一期关于A.A.的节目。当我得知记者来自《都市条形码.封面》栏目时,吃惊不小。该栏目通常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,采访过“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“中国首善”陈光标等重量级人物,在我市很有影响。我随即将这一消息通报给了互网同醒小组成员,确定了接受采访并不违背A.A.传统,但我却很难想象这期节目将会作成什么模样。当询问我对影像处理的意见时,我仅仅问了妻子一声,就决定以真实面目面对观众。我的家庭结构简单,仅有兄弟二人,其中兄嫂与妻子均为医生,而我自己也接受过大学教育,但在我陷落于酒瘾疾病的数年间,我们对它几近无知,社会大众对此又能有多少了解呢?我觉得观众不应该只看到一个模糊的面孔。当记者询问我市会员人数时,我回答是两人。这也许并不准确,不过尽管医院几年来不断将A.A.的信息带给众多病人,但当时参加现场会议、网络会议的只有在京的某先生和我,而我市应该别无会场。
其后许多会员也在网上看到了该档节目